最佳答案
最大的风险点已经阐述多次
1、下月4日到期的贷款,如同悬在股价上方的一把利剑,没下落之前,都不确定大股东是谁,可能是武信集团,可能是张亚,也可能是第三个大股东
2、韶光业绩对赌期满后业绩如何,从之前披露的问询函中看出,2017年的业绩水分很大,涉及关联交易非常多,但2018年关联交易减少很多。可以猜想,2017年为了报表数字,张亚确实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利润进上市公司,但是2018年后随着资金面宽裕,业绩提升主要来自订单拓展。
3、国光+韶光+思科瑞+深圳威科,这四家均来自张亚控制的企业。从现行法规来看,这样的并购方案是合规的。这四家其实也是张亚控股收购过来的,并非张亚自己创立。这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的并购方案中非常常见。比如中广核旗下,基本上全是并购的一些小规模的核电配件企业,基本没有一家是自己成立的。但是众多散户很多不理解,总是认为涉嫌利益输送。这股散户话非常严重,不出意外二季报中股东户数要增加一倍。
4、化工产品,周期性行业,利润受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个人认为目前管理层的水平不会远超原管理层,而且一个几千人的工厂,风气不是一天两天能转变过来,所以利润终究要回归到2-3亿。到时候就看军工能否扛起业绩大旗了。
总体概况,航锦未来的看点集中在军工上。军工化工,此消彼长,2022年业绩很大概率能达到7亿(化工3亿,军工4亿)
手机码字不易,不喜勿喷! 最大的风险点已经阐述多次
1、下月4日到期的贷款,如同悬在股价上方的一把利剑,没下落之前,都不确定大股东是谁,可能是武信集团,可能是张亚,也可能是第三个大股东
2、韶光业绩对赌期满后业绩如何,从之前披露的问询函中看出,2017年的业绩水分很大,涉及关联交易非常多,但2018年关联交易减少很多。可以猜想,2017年为了报表数字,张亚确实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利润进上市公司,但是2018年后随着资金面宽裕,业绩提升主要来自订单拓展。
3、国光+韶光+思科瑞+深圳威科,这四家均来自张亚控制的企业。从现行法规来看,这样的并购方案是合规的。这四家其实也是张亚控股收购过来的,并非张亚自己创立。这在目前的资本市场...最大的风险点已经阐述多次
1、下月4日到期的贷款,如同悬在股价上方的一把利剑,没下落之前,都不确定大股东是谁,可能是武信集团,可能是张亚,也可能是第三个大股东
2、韶光业绩对赌期满后业绩如何,从之前披露的问询函中看出,2017年的业绩水分很大,涉及关联交易非常多,但2018年关联交易减少很多。可以猜想,2017年为了报表数字,张亚确实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利润进上市公司,但是2018年后随着资金面宽裕,业绩提升主要来自订单拓展。
3、国光+韶光+思科瑞+深圳威科,这四家均来自张亚控制的企业。从现行法规来看,这样的并购方案是合规的。这四家其实也是张亚控股收购过来的,并非张亚自己创立。这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的并购方案中非常常见。比如中广核旗下,基本上全是并购的一些小规模的核电配件企业,基本没有一家是自己成立的。但是众多散户很多不理解,总是认为涉嫌利益输送。这股散户话非常严重,不出意外二季报中股东户数要增加一倍。
4、化工产品,周期性行业,利润受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很大,个人认为目前管理层的水平不会远超原管理层,而且一个几千人的工厂,风气不是一天两天能转变过来,所以利润终究要回归到2-3亿。到时候就看军工能否扛起业绩大旗了。
总体概况,航锦未来的看点集中在军工上。军工化工,此消彼长,2022年业绩很大概率能达到7亿(化工3亿,军工4亿)
码字不易,不喜勿喷! 最大的风险点已经阐述多次
1、下月4日到期的贷款,如同悬在股价上方的一把利剑,没下落之前,都不确定大股东是谁,可能是武信集团,可能是张亚,也可能是第三个大股东
2、韶光业绩对赌期满后业绩如何,从之前披露的问询函中看出,2017年的业绩水分很大,涉及关联交易非常多,但2018年关联交易减少很多。可以猜想,2017年为了报表数字,张亚确实转移了很大一部分利润进上市公司,但是2018年后随着资金面宽裕,业绩提升主要来自订单拓展。
3、国光+韶光+思科瑞+深圳威科,这四家均来自张亚控制的企业。从现行法规来看,这样的并购方案是合规的。这四家其实也是张亚控股收购过来的,并非张亚自己创立。这在目前的资本市场...说得有一定道理,方便加个私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