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莱士(002252)明摆着压股价,以免在重组批下来之前过度的炒作坏了计划。明摆着压股价,以免在重组批下来之前过度的炒作坏了计划。
最佳答案
楼主的说法符合逻辑。错误或在依旧寄厚望于该股至今充满忽悠色彩的跨境并购的炒作效应。
其他回答

楼主的说法符合逻辑。错误或在依旧寄厚望于该股至今充满忽悠色彩的跨境并购的炒作效应。

论题材炒作的效应。上海莱士的题材,讲来讲去似乎只有股权并购。殊不知,同类题材的故事讲得次数多了,引人入胜的效应,是逐次递减而不是逐次递增的。更何况几年前的那几场并购,实际的绩效均低于当初的预期,今后的并购绩效何以取信?
有句铭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以免在同一条河里翻两次船。要看到:2013年初,上海莱士的市值只有66亿,靠炒资产并购这一题材,一度把市值最高炒到1300亿。这,就是首次的炒作效应,可谓一次到位。
之后被腰斩的,多半是在彼时还自信或听信“恒瑞医药能上3000亿,上海莱士就能上”的。此时呢,继续借并购重组的题材,放言该股定能重返千亿俱乐部的,不乏之前被腰斩的,以及新入套的主,都是为了争取自身的解套而高调发出的吆喝而已。
吆喝可以,只是别又把自己给吆喝信了就行。否则,岂不又误了一回又一回的高抛低吸的机会甚至卿卿的性命。更何况,此次跨境并购的成功与否还两说着呢。

上海莱士这出跨境并购的几大看点:
1)交易之后,基立福的单一持股位居第二,加上位居第一的股东委托或承诺保持一致的表决权,是否构成实质性的控制权变更;
2)GDS的202.99亿元商誉资产,占总资产的72.69%,净资产的216.82%,绝对额超过净资产109亿元,其减值风险不可小觑,保护投资者利益免遭重大损失的措施是否切实有效;
3)基立福承诺的那个以洋字码缩写的利润,明显不符合我国会计标准的净利润口径,是否可以用作弥补上海莱士公众投资者的即期损失乃至今后上海莱士的净收益的考量;
4)GDS的45%股权收购价132.46亿元,对应GDS2018年1至9月底的主营业务净利润5.68亿元的45%份额,市盈率51.82倍,对应推算的全年7.57亿元主营业务净利润的45%份额,市盈率39倍,交易标的价值是否高估并值得提倡;
5)针对交易之后双方的关联交易以及内部同业竞争难免滋生的诸如虚增收益、价格垄断、失真等负面情形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否切实有效;
6)此次股权并购交易中的利益输送,等等。
不论审核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今后可供参照的一个典型实例。

谁是此次交易的最大受益者?
先看基立福。给它的增发价貌似7.5,但是由于:1)若按GDS截至2018年9月底的净资产账面值45%的份额即42.13亿元作为基立福的置换成本,每股仅有2.39元,若考虑其中商誉资产的巨大泡沫,置换的成本犹如空手套白狼一般;2)若按基立福基立福贡献的净利润测算,根据预案预测的重组之后上海莱士净收益可达12.13亿元,基立福按照26.2%的比例,可分享3.15亿元,显然又把给上海莱士如前所述的2.9亿净收益全都拿了回去,所得17.66亿股上海莱士与空手套白狼并无二般。
基立福,不仅是几乎白捞了一个具有实质性控制权的上海莱士大股东地位,几乎是零成本地在我国建立了一个有助于争夺我国血制品市场的桥头堡,还外加17.6亿股上海莱士股份的市值。瞧瞧上海莱士对外输送的这个大礼包!待到增发股解禁时,埋单者是谁不言自明。

反观上海莱士,1)交易之后的新增净资产,也即新增权益132亿元,其实都是按每股7.5元的价格,增发了17.66亿股的股份形成的,摊薄的却是自家原股东的权益比例;2)从GDS那里分享的45%净收益的绝对额(根据并购预案的数据测算有2.9亿元),竟然少于基立福按26.2%的持股比例分享上海莱士合并之后的净收益绝对额(根据并购预案的数据测算有3.5亿元),这就意味着,GDS贡献给上海莱士的新增收益,通过置换的股权,又被基立福全都拿了回去;3)上海莱士的控制权,则由过去的中外两家各执掌一半,变更为外资占据了绝对控制地位,上海莱士为自己立了多年的那个“打造血制品中国民族的航母”的牌坊,从此可以休矣,取而代之的“国际品牌”新牌坊,也只能是个外国的国际品牌而已。
试问,坚持搞这么一出最终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的跨境股权并购,究竟意在何为?

效果检验此次并购的动机——股权生意。基立福宣称,重组之后,上海莱士将成为基立福在中国市场的独家经销商。这就奇了怪了,单为确定上海莱士为基立福在中国的独家经销商,包括“上海莱士与基立福将在生产质量规范、知识产权、技术研发、管理经验、销售渠道、工程和协作服务等多个领域达成具有行业开创性和实践意义的合作”,都只需双方通过签订一个《排他性的战略合作协总定》,及其细化的单项协议,即可付诸实施,完全没有必要搞这么一出既劳命伤财又复杂难办的跨境资产重组。
联系到基立福和上海莱士以往的经历,尤其是他们都有急于收回各自之前溢价收购股权所累积下的巨额投资成本之同类需求,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断是:截至目前仍充满忽悠色彩的这出跨境资产交易,就是一场股权生意,至少是之一。
基本的套路依旧是:把之前高价收购来的企业股权再加价转让出去,或直接收取现金,或置换成受让方公司(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份,尔后通过减持该上市公司的股份(俗称割韭菜)完成套现,结算最终盈亏。
上海莱士的这种跨境股权并购,和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初衷,可谓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