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少

聪少爱学堂 专注分享全网引流精准引流方法及自媒体运营干货

副业粉如何转化,1、一个农民把副业转化成主业的历程

发布时间:2021-07-04 19:19:44 已收录 阅读:20次

崇明浜镇“陆合盛”面店(一)

——一个农民把副业转化成主业的历程

陆文彬

《浜镇忆旧》,犹如把玩“古董浜镇”。浜镇的传统商家一个个消失,让人回味无穷!中国千年前发明的旋转型的石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谷物加工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朵奇葩!我因父亲被牛意外闯伤,初二时辍学一年,故在小小的年纪时就壮着胆子在磨坊内牵着黄牛、给牛上套、戴眼罩,吆喝一声,黄牛拉着大石磨转,然后把磨出的粉料倒入筛厢内、站在踏板上,左一脚右一脚地踩动铜筛的踏板,筛柄运动时碰击木桩,发出“滴滴塔塔”的撞击声,大铜筛在震荡中筛出洁白的面粉。自己能乘坐哪趟,在中国行驶千年的农耕时代的伟大发明的大石磨“末班车”,又看到它消逝,多有意思耶!

我第一次牵着黄牛给它上套时,怕出意外的母亲也到现场关注着我。每当想起这件事,都会浮现母亲生怕出事的眼神!

经历生感悟。只有自己吃过苦,才知父母多辛苦。童年牵牛上磨,吆呼一声牛起步。粉料纷纷落磨盘,收集粉料入筛厢。脚踏铜筛响,面粉筛下扬。流得一身汗,更知谢爷娘!

我家的磨坊是祖传副业,一次父亲说:“我上小学时,走到老岸桥的桥头时正好遇到赶集回来的祖父(注:我的曾祖父),放下面担子,帮助我整理衣服。”讲到“老岸桥”和“面担子”,可推断:曾祖父也从事制面副业,从浜镇赶早市卖面后回家,陆家经营的制面副业已几代人了。我懂事后,看到几个叔叔都经营磨坊,只有我父亲敢于拼搏,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1930年卖掉耕地,并举债凑足启动资金,到浜镇租了两间店面房,并买下房后面的空地建磨坊,买牛、买磨、磨小麦,举家迁至浜镇开创了浜镇的独家磨坊,并发展成能日产几百斤的面粉和面制品,也是镇上唯一一家从磨粉到制面一条龙,批零兼营的商家。在现代人看来,这个产量微不足道,但把大石磨看作先进生产工具的农耕时代里,一家有两条,有时三条大黄牛,两座大石磨的磨坊,是一个有“规模”的磨坊了,几百斤的产量,也算规模的产量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还购买了浜镇东边,曾是浜镇著名的钮家盐商的三间废旧的贮盐库房。那些房子因长期受盐份的侵蚀,一些墙面和柱子上都有水漉漉的盐迹,有的墙砖已显露酥软。购买后稍作装修,改成磨坊。父亲的本意想帮助他的弟弟搬到镇上经营发展,也是后坊前店的模式。叔叔来到镇上经营了两年,东市梢相对冷落,也不习惯镇上经营,便返回农村老家。磨房的建筑也因年久房危,拆除了。

石磨面坊早已无踪无影,但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没有消弭。为什么说石磨的发明,被称作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朵奇葩?我想多花一点笔墨,介绍一点我所知道的相关的浅薄知识,留下一些我对中国的大石磨的记忆。

一次游览豫园时,一位年龄与我差不多,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游客听出了我的崇明口音,得知我家在浜镇后。真是老人遇老乡,心里暖洋洋。竟说:“我也是崇明人,家住三江口,我曾到你家买过面条。”

我说:“你老家在三江口,离浜镇很远,怎么到我家来买面条?我家的面店名气虽响,决不会响到那么远,让你长途跋涉,到我家来买面条啊!”

他笑着说:“有一次到浜镇附近的亲戚家,要我到镇上买面条,并指定要到您家买,凭这一点,说明问题了吧!”

他继续说:“您家前店后坊,从磨粉到制面一条龙,是浜镇最大的面店。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也可叫作‘浜镇面(粉)王’了!”

“哇!”首次听到这个美誉,让我不自觉地哇了一声,并说:“您对我家过奖了,其实这个‘面(粉)王’是个‘苦力王’,从买麦、洗麦、晒麦、磨麦、筛成面粉、制作面制品等一系列过程,都是手工操作,是强劳动。还要服侍老黄牛,一辈子起早摸黑,无休息日,是个名副其实的‘苦力王’。”

“唉,真的不容易!”

弟弟告诉我的一件事,倒真有点“浜镇面(粉)王”的“王气”故事。即1997年,即将漫入九十高龄的父亲,有次收到我300元赡养费后,便去购买了几百斤小麦。弟弟得知后,生气地说:磨房、石磨、黄牛早已没有了,还买小麦干啥?不是浪费吗!这件事听起来,有点离奇,这种现象,老年学上称作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此事发生在父亲身上,一点也不奇怪。他为什么不买大米、不买黄豆,却偏偏去买了小麦?不正是一生职业生涯的沉淀而爆发的故事?父亲,好像为小麦而生,为小麦而终!种小麦、买小麦、洗小麦、晒小麦、磨小麦,筛面粉、制面制品等等,一生为小麦而劳,一生从小麦中谋生。没有小麦,就没有“陆合盛”面店(陆友根面店)!就没有“浜镇面(粉)王”的故事!

我接着继续对前面的那位朋友说:“历史已翻过重重的一页,‘浜镇面(粉)王’像一朵彩云早已飘走,无踪无影。又像一滴落在石街上雨水,叮咚一声流入浜镇河,湮灭在长长的浜镇史的河流中。但因我在1954年瞒着父母,秘密报考南京海军预科学校,离家那天才告知父母。轰动了小镇,好多看到我长大的邻居老妈妈来家帮我母亲劝阻,说你的哥哥姐姐都远离家乡,到外地读书,你再一走,你妈妈受不了。后因民兵杨连长路过我家,才把送我到大同中学集合,我便成为‘崇明浜镇出生的新中国海军第一人’,家被变成‘新中国海军浜镇第一人家’。这一走,便有了二十八年的军旅生涯,现在回浜镇遇到一些老朋友时,没有人说过‘浜镇面(粉)王’,但常说的一句话:‘你不坚定意志参军的话,现在和我们一样吃农保。’”

话回正传,我在国内旅游中,或参观博物馆时总想寻找童年时的黄牛拉大石磨、磨制面粉的场景或照片或模型,但都没有发现与我相同的资料信息,真的在人间消失了!

浜镇的故事多多,一次与浜镇老乡龚成通教授见面时,他说:“我看了你的《浜镇忆旧》,真是感慨万千,浜镇的事真有得写,郭其新臭豆腐你吃过吗?”我说:“郭其新叔叔是浜镇的臭豆腐大王,在大桥口一出摊,满街臭豆腐香,老浜镇人怎么没有吃过郭其新的臭豆腐呢!没吃过郭其新制作的美味臭豆腐的人能算浜镇的老人吗!”两位老人谈到此事,差一点“馋吐水”滴滴嗒嗒地从口里流下来!相关浜镇的臭豆腐大王,我在浜镇望族里已提到了。

浜镇老人述说浜镇见闻,虽肤浅和平淡,但真实和诚朴。如果浜镇有二三十位,或更多的浜镇老人撰写自己的见闻,形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纠错和相互切磋的氛围。人多力量大,方能揭开历史上曾被冠以“铁”字的“铁浜镇”的重如“鉄”的历史面纱!大家一起植树栽花种草,浜镇乡土文化的小花园,一定更茂盛,更芬芳!每当我听到上一辈的浜镇的知识老人或土生土长的老人过世后,心中总有一丝惋惜:他们都是浜镇史的活字典啊!我在前面说过,看到的看到了,听到的听到了,这些熟悉乡土故事的老人的过世,我们永远听不到他们絮絮叨叨地讲述他们亲历亲闻的真实的浜镇的历史故事了!

浜镇的变化,民间一定有细心的浜镇老人的记载,因不上网发表而少见,或因顾虑自己的文采平平,见闻平平,故事平平怕人笑话,怕人抓“小辫子”。其实过虑了,聪明的后人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和去粗取精以及去伪存真的本事。后人只怕你不说不讲不写,而淹没历史故事而无所闻。

浜镇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多了解浜镇一分历史,使得我们多一分对浜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美国一位教育家认为,对儿童的历史教育,应从乡土教育开始。我国古代的周礼一书中,已有“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的话(郑玄

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於王矣。”意思是藉由乡间民俗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乡土教育的观念。有了爱乡的情结,才能更爱国家,当你歌唱或听到那首“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时,就会对家乡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景的激情和深深的爱!当读到余光中先生《乡愁》的诗歌时,感受老先生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让人肃然起敬!

社会永远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前进,有的必然退出浜镇的历史舞台,老人不必为浜镇的衰落而哀愁。相信浜镇的前人能创造了浜镇的辉煌,同样相信浜镇的后人胜过前人创造更加辉煌的浜镇,虽然这个镇名随着行政区域的变化可能消失,但这块地域上的变化,就是浜镇历史的变迁,浜镇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社会在发展,现在的浜镇,只不过像沉沉入睡的老人,某一天一旦醒来,浜镇早已换新颜,除非被政府保留的不动产遗迹旧貌,可能一点都找不到。过去熟悉浜镇的人不认识浜镇,因为浜镇变得太残破了!后来熟悉浜镇的人不认识浜镇,因随着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不断发展,浜镇变得太惊艳了!浜镇历史上的发展,得益于它北部的港口湾港的通航而兴,后因湾港淤塞而衰。现在它北部的紧邻,将于2021年承办花博会的著名的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或许将来形成新的公园经济圈而带动浜镇的盛。未来的浜镇,不是历史上那种因港口通航、商贸发展和商店增多而逐步的兴盛模式,而是由国家规划下新的发展模式。说变,列入国家规划后,马上就变,必大变!变化得使人惊奇地怀疑:这儿曾经是浜镇吗?浜镇在哪儿?只有翻开回忆录,对照周边的地标,才能寻到历史上的浜镇的旧址,仅此而已!

说不变,即没有国家规划,变化得很慢,好像不变。

我们再看看崇明的地图,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由于长江的泥沙不断淤积,浜镇的北边和东边的土地不断延伸,使滨江又近海的浜镇几乎变成处在崇明岛的中心点(见下图),不会激发您的遐想吗?会不会出现崇明中心开花的发展模式的奇迹?会不会未来在浜镇建设一个交通枢纽,由此辐射全岛的交通线路都是等距离,使得岛内的交通更加合理和便捷!这些遐想的实现的几率很小,几无可能,只属于浜镇人对浜镇的奇想吧了!

下图:历史地图上的浜镇、湾港靠近长江边上。

一篇浜镇的片段记忆,犹似浜镇的乡土文化园内的一棵小草,我是浜镇乡土文化园的栽草人,并希望出现更多的栽草人。即使没有大树和鲜花,但小草一多,蓝天白云下一片青翠,一片墨绿,一片清幽,一片美好,一片愉悦!

现在已出现了诸如陆安心先生那样的年轻知识份子,热心呵护浜镇乡土文化的园丁。他个人的事业非常繁忙,但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建立多个网络广泛传播浜镇以及浜镇的姐妹镇蟠龙镇的乡土文章,使阅看的人越来越多,转发乡土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可喜可喜!撰写有质量的乡土文章的作者也越来越多,可喜可喜!更可喜的一些中小学的校长们也非常关注乡土文化,像崇明大同小学参考了我的拙作,创造性地编写了《崇明四大名镇之“浜镇的变迁”》的校本教材,小小年纪的小学生就接触到浓浓的乡土文化,可喜可喜!打开崇明区的各种网站,散发出的乡土文化气息喷喷香,崇明各地重视乡土文化已蔚然成风,可喜可喜!

现在写写我所知道的崇明浜镇“陆合盛”面店。这是我的家,是我的出生地。如果,有30位或者更多写写浜镇的商家较完整的经历,使得浜镇的历史风貌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也许真的像进入历史隧道,能看到浜镇的发展轨迹和历史风貌。

“陆合盛”面店。这个店名,因店内没有招牌,故知道的人不多,大多直呼我父亲的小名“陆友根面店”(大名:陆士豪),是浜镇唯一一家批零兼营,前店后坊,从采购小麦原料、淘洗、磨粉到制面一条龙的商家。前面的面店,出售面粉、面条和馄饨皮子的面制品,后面是磨坊,由小麦磨制成面粉。

如果打开店门,好似翻开重重的历史的一页,里面犹似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展现了农耕时代一个农民信奉“天道酬勤”和“诚实经商”的理念的发展历程:经过长期的艰辛劳动,把制面和磨坊的家庭副业,转化成主业,还被人戏称为“浜镇面(粉)王”。

上图:崇明浜镇“陆合盛”面店创建者陆士豪先生,1908年1月8日出生,1925年结婚,1930年漫开人生的重要一步,迁到浜镇创业。1999年2月10日仙逝,享年93岁。

(待续)

聪少爱学堂,专注分享全网精准引流方法及自媒体赚钱运营干货。

聪少私人微信:80110557,暗号:8

送见面礼:价值980元自媒体运营与抖音热门教程礼包一份。

或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马上添加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于2021-07-04 19:19:44,由 聪少 发表!

转载请注明:副业粉如何转化,1、一个农民把副业转化成主业的历程 - 聪少爱学堂

评论区

表情

共4条评论

站内搜索

聪少简介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