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少

聪少爱学堂 专注分享全网引流精准引流方法及自媒体运营干货

农村副业是什么,农村副业

发布时间:2021-07-04 19:18:41 已收录 阅读:10次

农村副业名词解释:

又叫农村家庭副业、农村家庭手工业,是指前资本主义时期农民在农闲时所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指家庭纺织业。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结合。生产期间与劳动期间的不一致为农村副业的产生及其与农业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自然基础”(24·269)。

同时,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必须生产自己所需的大部甚至全部生产和生活用品,也要求进行家庭副业,例如纺纱、织布、制鞋等等。农村副业是自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农村副业是“当初以商人身分挤进去的资本家的据点”(24·269)。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农村副业中间出现了商人收购农民自身消费后的剩余手工业品。

随后商人委托许多以前以家庭副业形式从事纺织的纺工和织工为他劳动,把他们的副业变成他们的本业,从而把他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以后“又使他们离开家乡,将他们联合在一个作坊里”(46上·514)。最初,作坊或工场手工业并没有侵入所谓的城市工商业,而是深入农村副业,如纺织,因为那里没有行会组织的束缚,并且最少需要技巧、技艺的训练。

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并没有消灭农村副业,因为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工场手工业由于没有变更生产过程的技术基础,因而还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工场手工业只涉及国民生产的很小一部分,它一直以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副业作为广阔的背景。”(23·816)它在某种形式下,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消灭了农村家庭副业,同时又在其他地方使它们重新出现,因为它需要农村家庭副业把原料先加工到一定程度。只有机器大工业,才使农业与农村副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这样它才为工业资本征服整个国内市场奠定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23·816)。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农村副业被征服、被消灭的过程。

农村家长制生产名词解释:

农民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在家长的指挥下所进行的自给自足的生产。

农村家长制生产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了父权制的大家庭以后,农村家长制生产也就产生了。在以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中,它一直存在着。例如“罗马的家庭”,“南方斯拉夫的扎德鲁加”(见21·69,70),封建社会中的个体小农等。

它的含义是:以家庭为一个经济生产单位,家长(一般是父亲或祖父)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家庭成员(在不同的家长制类型下有所不同,例如在父权制大家庭和家长奴隶制下,除了真正的家庭成员以外,还包括一些家内奴隶)在家长的指挥下,运用属于家庭所有或为家庭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分工劳动,生产出满足家庭需要的产品如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具体劳动,如耕、牧、纺、织,直接就是家内分工的一部分,直接就是社会劳动,“在其自然形式上就是社会职能”(23·95)。家庭内部的分工是性别、年龄差异基础上的自然分工,劳动时间则由季节、气候的变化自然加以调节。

在家长制生产中,因为个人劳动力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因而“用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23·95)。

个别劳动时间不发生向价值的转化,产品也不表现为商品。

马克思主要是在阐述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时,与荒岛上的鲁滨逊、昏暗的中世纪、自由人联合体并列地提到农村家长制生产的,说明在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需要通过物的形式来表现,家庭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商品,因而也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名词解释:

是一种农民直接占有小块土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这种所有制形式产生于这样的生产方式中:在这里,耕种者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同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土地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过渡阶段。这种所有制形式在古典的极盛时期,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它又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体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之一。

例如英国的自耕农、瑞典的农民、法国和德国的西部的农民,都属于这一类。小土地所有制的前提是:(1)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2)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3)土地对大多数人口来说是他们劳动和资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4)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必须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由生产者本人消费;(5)不具备合理耕作的条件。

小土地所有制排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积聚以及科学的应用。这种所有制形式的最大弊病之一,就是耕种者必须投资购买土地。

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缩小了再生产的基础,造成了对土地自觉、合理经营的限制。生产条件的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使这种所有制没落,代替它的是资本主义大农业。

农奴的管事名词解释:

英国封建庄园的下层管理人员。

英国封建农奴制时期,大封建领主往往派遣专人代管所属的庄园。最高的代管人称为“主管”。

“主管”总管一切。“主管”下设“管事”。

管事通常是从农奴中挑选的,受主管的监督。管事主要管理庄园的农耕、畜牧,监督农奴劳动,为领主征收租税。

管事享有领主所给予的某些优待和特权,如:可以免除徭役,免交地租,可以租佃庄园的大块土地。管事经营租佃来的大块土地,通常雇用一些工人。

十四世纪中叶,管事已逐渐成为从封建领主那里取得种子、牲畜的租地农民,进而又发展成为自己拥有一部分农业资本(另一部分仍由封建领主供给),剥削更多雇佣劳动的半租地农场主。十五世纪,随着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这种“最初形式的租地农场主”逐渐成为真正的租地农场主。因此马克思说:“在英国,最初形式的租地农场主是本身也是农奴的管事。”(23·811)他还阐述了英国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源及产生的过程。

奴隶劳动名词解释:

奴隶在奴隶主的强迫下所进行的劳动。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奴隶劳动也同时产生了。

奴隶劳动是建立在奴隶与奴隶主的极端对立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性的强制劳动。他们在主人及其监工的皮鞭、棍棒威逼下进行劳动,有的还带着脚镣。奴隶不但没有人身自由,而且不被当作人看待,与无声的工具、会发声的工具并列,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但是,作为劳动者,奴隶“却要让牲畜和劳动工具感觉到,他和它们不一样,他是人。他虐待它们,任性地毁坏它们,以表示自己与它们有所不同。

因此,这种生产方式的经济原则,就是只使用最粗糙、最笨重、因而很难损坏的劳动工具。”(23·222)奴隶劳动的这种特点,造成了极端低下的奴隶劳动生产率,决定了奴隶劳动最终要为别的劳动所取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常把雇佣劳动同奴隶劳动相比较,揭示雇佣劳动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奴隶制,只是在形式上雇佣工人具有奴隶所没有的人身自由而已。马克思指出,在奴隶劳动下,因为奴隶本身也属于奴隶主所有,因而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象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在那里,“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23·591)。

而在雇佣劳动下,雇佣工人为资本家的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23·591)

在分析资本主义协作劳动中的监督劳动问题时,马克思也把它同奴隶劳动相比,指出,“奴隶自在地就是结合的,因为他们属于一个主人”(46下·86)。许多奴隶在人身上属于一个奴隶主,因而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劳动。这种以直接统治关系和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协作劳动,一方面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它又使作为一种由结合的社会劳动的性质而必然产生的监督劳动,同时成为奴役直接生产者而产生的职能。

资本主义协作劳动中的监督劳动,就其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所引起的职能来说,同奴隶劳动中的监督劳动没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以此批判了利用监督劳动替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经济学。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有时也用奴隶劳动来指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奴隶劳动,例如在美洲、爪哇等地曾经存在过的情况。

奴隶市场名词解释:

把劳动者本人作为商品出卖的一种特殊市场。

在古代奴隶社会和近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奴隶市场都曾大规模地出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同是出卖劳动力,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和奴隶市场有区别。劳动力市场上是把劳动力分期出售,而奴隶市场是一次出卖终身(见23·191)。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所有者是有着自由人身的劳动者本人,而“奴隶市场本身是靠战争、海上掠夺等等才不断得到劳动力这一商品的,而这种掠夺又不是以流通过程作为媒介,而是要通过直接的肉体强制,对别人的劳动力实行实物占有”(24·539)。

在说明商品货币关系只是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但不是其原因时,马克思以奴隶市场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奴隶的买卖,按其形式来说,也是商品的买卖。但是,如果没有奴隶制,货币就不能执行这种职能。

有了奴隶制,货币才能用来购买奴隶。相反,买者手中的货币无论怎样充足,也不会使奴隶制成为可能。”(24·39)

马克思还揭露了奴隶贸易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源泉之一。“利物浦是靠奴隶贸易发展起来的。奴隶贸易是它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23·828)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以及其他的事实,使马克思得出了着名的历史结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3·829)

奴隶制名词解释:

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奴隶主不仅占有物质生产条件,也占有劳动者——奴隶本身。奴隶和他的全部劳动产品都是奴隶主的财产。

奴隶制是由原始社会瓦解而产生的,后又被封建剥削制度所取代。但它的残余——奴隶种植园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于美国。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资产阶级辩护士的谎言,在许多地方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同当时公认为不合理的奴隶制进行了对比。例如,资本家这个剥削阶级产生的原因不是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见23·559-563);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贪欲比起奴隶主有过之无不及(见23·263-267,285,296);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同奴隶相比没有实质的不同,待遇的改变并不能消除劳动者的从属关系和被剥削地位(见23·629-630);借口协作劳动需要指挥而把监督劳动说成是必需的,这是奴隶主和资产阶级的辩护士的共同手法(见25·431-434)。

但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5·925-926)

批发商人名词解释:

经营批发业务的商人。

他处于产业资本家和零售商人之间,向产业资本家成批购进商品,然后成批发售给零售商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产业部门一般不直接向消费者零售商品,也不直接交给零售商人去经营商品销售业务,而是交给批发商人去经营,以节约纯粹流通费用。虽然零售商人不仅包括小商人,而且包括大商人,但批发商人一般都是大商人,他们都要雇用工人从事大规模经营,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批发商人都是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始终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内的运动,是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运动的独立化。

“但是,由于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25·340)当着资本主义生产者将他的商品卖给批发商人以后,他的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就不会中断,并能扩大规模进行下去,而不管他的商品是否已经社会地过剩。

另一方面,在近代信用制度下,批发商人在存货未出清以前还可以再购买,又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社会需求,他大批进货进行投机,实际上生产已经过剩。一旦商品卖不掉,也就没有现金支付债务,于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通过商业危机和信用危机爆发出来。

“因此,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25·340)

平均数规律名词解释:

是指经济统计规律的一种,即经济规律在统计上的数学表现。

它不同于数学上的算术平均数,也不同于表示中位数的统计量,而是一个深入现象内部的抽象规律,反映了现象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最初使用“平均数规律”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那里,马克思指出了价格的现象形态与价值实体之间的背离并不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月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23·120)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不断偏离,在形态上极为复杂。但长远地看,这种类似数学上的“误差”的个别偏离,会随着竞争的进行而互相抵销,归于消失,价格和价值最终趋于一致。

它在经历了一次社会背后的平均过程之后,价值规律的本质联系才显露出来。在资本主义下,价值规律的要求同资本竞争的现象形态之间的差别更大了。

这时,决定价格的力量不是价值而是平均利润,价格也不再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不仅利润必然会同其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价格也与价值不一致。

但在事实上,就社会总体看,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就会抵销,总价值和总价格最终会一致。

马克思说:“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25·181)

《资本论》其他地方还广泛地使用了“平均数”这一概念。例如《资本论》第一篇中着名的价值范畴,它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即互相交换的物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归根到底是由商品实际包含的价值量来调节,由它们价值量的全体平均数来确定。

再如社会必要劳动概念,它也是由社会平均性质的一般劳动决定的。在工资这一范畴中,同样体现着平均数的性质。作为现实中的工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国家里不尽相同,甚至在一个部门内也如此,但在长期看,从平均情况看,工资是以劳动力的价值为基础的。可见,平均数的概念具有“过滤”的作用,它把非本质的、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而把事物的纯净形态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平均数规律对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经济规律及其实现方式作了统计上的数量描述。

但这种描述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规律发生作用时所受的影响太多。

影响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的因素就有许多层次:利润率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工资、资本周转周期、资本和劳动力转移的速率等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性,例如总剩余价值和总资本都不是常数,而是每天都在变化的变数,要不是通过一系列的近似过程,总价值和总价格相符合,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作为经济统计规律的平均数只能是“永远不能确定”的统计量。

仆役阶级名词解释:

指工人阶级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日益膨胀起来的为资本家阶级奢侈寄生生活服务的仆人、使女、侍从等等从事非生产劳动的阶层。

由于这部分人的劳动并不增加社会财富,而纯粹是为剥削阶级的享受提供服务,因此马克思又把资本主义下的仆役阶级称为“现代家奴”。他们为资产阶级所役使,等同于旧式家庭奴隶,只不过他们现在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

随着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也就是随着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含和外延方面的加强,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空前增加,产生了新的奢侈要求,因而有可能从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地分离出一部分人加入仆役阶级的行列,扩大进行非生产劳动的工人人数,即增加为剥削者奢侈享受提供服务人数。

同时,进行这种非生产劳动的仆役阶级还有可能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列举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1861年人口与职业的调查材料,指出仆役阶级这种现代家奴的人数竟然超过了全部纺织厂的雇佣人员和煤矿、金属矿的人员总和。

期票贴现名词解释:

贴现的主要业务之一。

期票是产业资本家或商人的一种商业信用的支付凭证。发票人(债务人,如赊购交易中的购货人)承诺按指定日期凭票付款给持票人(债权人,如赊购交易中的售货者)。产业资本家或商人在期票到期以前需要货币,可以持票向银行(也可以向贴现公司或票据经纪人)申请贴现,根据当时的市场贴现率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贴现利息),按余额从银行取得现金。期票到期时,银行向发票人兑取票面金额的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家或商人就把一个非流动形式的货币资本卖给银行,换成了一个流动形式的价值额。期票贴现可以使产业资本家和商人减少后备资本,加速资本的周转,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现实买卖的扩大。

银行资本家则以贴现的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

潜在的过剩人口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之一。

指农业过剩人口。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个体农民的两极分化和破产的加速,农村雇佣劳动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会绝对地减少。

而且,对农业劳动力的排斥,不象在工业中那样,会由更大的吸引得到补偿,因此这就在农村中形成了大量的相对人口过剩,他们等待着转入城市,补充无产阶级的队伍。但是,农村过剩人口和城市工业中的流动过剩人口不同,往往还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守着一小块借以活命的土地,维持着独立小生产者的外观。

从形式上看,他们好象没有失业,但实际上一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经常处于失业状态,生活极端贫困,是一种潜在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这种农村的潜在的过剩人口,只有当他们流入城市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说:“它不断地流向城市是以农村本身有经常潜在的过剩人口为前提的,这种过剩人口的数量只有在排水渠开放得特别大的时候才能看得到。”(23·705)同时,工业资本家则因破产农民进入城市而威胁在业工人,加紧对他们的剥削。

因此,农业过剩人口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

潜在的货币资本名词解释:

从资本循环过程中退出来暂时凝结为贮藏货币形式上的货币资本。

在它停留于货币贮藏形式时,不能作为资本发生作用。又称为闲置资本。

潜在的货币资本一般是这样形成的:

(1)作为资本循环起点的货币资本,要完成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就要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如果所要购买的这些商品,由于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资本的周期不同而要在不同的时期购买或支付,那么,当G的一部分完成G-W行为时,它的另一部分就停留在货币状态中。

(2)剩余价值已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的部分,必须用于购买生产资本的物质要素——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便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技术上规定了的,因此,已经实现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部分,往往要经过若干次循环的反复,才能达到必要的数量,成为现实的生产资本。

在这段期间,它只有从循环中暂时退出来采取贮藏货币形式。这种潜在的货币资本的形成,是由剩余产品相继出售而不相应购买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在货币形式上的积累也不都是潜在的货币资本,这里包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

(3)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损耗程度,以折旧基金的形式,暂时离开资本循环过程,进行货币积累。

(4)在资本循环过程中,如果货币资本的投入量不变,而生产资料的价值下降了,再生产仍按原有规模进行,货币资本就有一部分游离出来。

潜在的货币资本的形成一般通过货币积累。

但是,在有些场合就没有货币的积累。例如,银行存款,仅仅在名义上积累了货币,实际积累的是货币索取权;公债券;股票等。

而这些都是为了以后使用所积累的潜在的货币资本。

以贮藏货币形式而存在的潜在的货币资本,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贮藏货币。那种从商品流通中退出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贮藏货币,只是执行单纯货币的职能,作为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对货币流通量起调节的作用。潜在的货币资本,是资本循环过程中货币资本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货币资本执行职能的必要准备。

强制的抽象名词解释:

这是马克思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错误的抽象的评价。

指的是把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直接等同起来,使具体的东西适应抽象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抽象力的表现。

李嘉图运用抽象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论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原理,批判了斯密在价值论上的错误见解,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并从这一原理出发,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范畴。

李嘉图的这一研究方法比斯密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李嘉图对待经济现象缺乏历史观点,他的抽象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种方法跳过必要的中介环节,企图直接证明各种经济范畴相互一致。”(26Ⅱ·181)如剩余价值这一抽象范畴,总是通过各种具体形式——如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表现出来。只有运用抽象力,从上述具体经济形式中抽象出它们本质上的共同的东西——剩余价值,再从剩余价值出发,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的分析才能透彻地阐明利润、利息、地租等具体形式。

而李嘉图却不是这样,他把具体的利润形式直接列入抽象的剩余价值,从而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歪曲了剩余价值。他也不懂得剩余价值率和一般利润率的区别。

剩余价值率和一般利润率只有在全部资本都是由可变资本组成情况下才会等同。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按照价值规律在不同部门应该有不同的利润率,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等量资本却可以取得等量利润。要从理论上阐明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劳动为什么能够取得等量利润,必须寻求一系列中介环节,并把它们同价值规律的作用密切联系起来。可是李嘉图却以一般利润率为前提,得出价值和费用价格(生产价格)直接一致的结论,而把不一致的情况仅仅说成是“价值规律的例外”(26Ⅲ·72)。

马克思说:李嘉图及其门徒对“一般规律同进一步发展了的具体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是想用寻找中介环节的办法来解决,而是想用把具体的东西直接列入抽象的东西,使具体的东西直接适应抽象的东西的办法来解决”(26Ⅲ·91),也就是“想用强制的抽象来贯彻他把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等同起来的观点”(26Ⅱ·497),而这种观点“是在矛盾的‘肥料’中,从矛盾的现象中强行推论出来的”(26Ⅲ·87)。马克思把李嘉图的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强制的抽象,指出:“李嘉图在正确抽象方面做得不够,才使他采取了错误的抽象。”(26Ⅱ·497)

强制贴现名词解释: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银行家查普曼之流所鼓吹的一种臆想,他们主张“立法有责任让这些已经有大公司承兑的汇票可以随时换成现款,让英格兰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为汇票经纪人进一步再贴现。”(见25·606)他们主张必须这样制定通货制度,使那种确实稳当可靠的商业汇票可以象银行券一样容易随时换成货币,主张应当由法律来强制兑换这种汇票。资产阶级银行家脱离实际地夸大了信用的作用,以为票据都应当强制贴现,都可能被贴现。其实,在危机阶段,信用崩溃,货币奇缺,一切到期款项都要用现金支付,原先追求信用的资本家这时纷纷追求坚实的货币,“信用主义会突然转变成货币主义”(25·608),票据只有支付惊人的高利贷利息才能得到贴现,或根本不能贴现。

因此,强制贴现只是资产阶级银行家的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让渡利润名词解释:

原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用语,指商品高于其价值出售所产生的利润。

重商王义认为利润产生于流通领域,是商品高于其价值出卖的结果。重商主义的后期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斯图亚特,则把这种利润称为“让渡利润”或“相对利润”,而与所谓的“绝对利润”相区别。他认为,让渡利润或相对利润对有的人是盈利,“对有的人意味着亏损;它表示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但并不意味着总基金的任何增加”(见26Ⅰ·11),但是他却又断言单个资本家的利润都是让渡利润,来自商品价格超过价值的余额。马克思说:“在这方面,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26Ⅰ·13)同时又指出:“他的关于‘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的理论,虽然丝毫没有触及剩余价值本身的性质和起源问题,但是对于考察剩余价值在不同阶级之间按利润、利息、地租这些不同项目进行的分配,有重要的意义。”(26Ⅰ·12)

重农学派的巨大功绩是把剩余价值的起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但由于他们把农业看作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因而有些人在说明工业部门中的剩余价值时又退回到重商主义者的“让渡利润”观点上来,认为工业资产阶级只有把工业品价格抬高到价值以上出卖才能获得利润。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托伦斯、麦克库洛赫之流,都竭力宣扬“让渡利润”观点,断言一切资本的利润都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商品高于其价值出卖的结果,以此来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的这种错误观点,斥之为“货币主义的荒谬概念”(26Ⅲ·8)和“荒唐而愚蠢的见解”(26Ⅲ·13)。他在《资本论》中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阐明了剩余价值不过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结晶,它产生于生产领域而实现于流通领域。

马克思并不否定作为一种利润分配形式的“让渡利润”的存在。他指出:“资本家的实际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是‘让渡利润’,而且资本家的‘个人劳动’在不是涉及剩余价值的创造,而是涉及整个资本家阶级的总利润通过商业途径在其各个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场合,有着特别广阔的活动余地。……某些种类的利润——例如,以投机为基础的利润——只有在这种场所才能获得。”(26Ⅲ·55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商业利润时,也使用了“让渡利润”一语,因为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利润的一部分完全让给商人”(见25·324)的。可见,“让渡利润”只能作为一种具体的利润形式说明剩余价值的分配,而决不能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庸俗政治经济学“把这种‘让渡利润’同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创造的利润混为一谈”(26Ⅲ·553),是完全错误的。

人格的物化名词解释:

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商品交换实质上体现了入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物的关系。货币出现以后,则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和物的关系,也只能通过物的关系表现出来,就是人格的物化。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形态的分析揭示了这个道理。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入手,继而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在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说明了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如何通过交换关系表现为外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的对立。这样,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价值,就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的外在价值形式。在对商品拜物教的秘密的分析中,马克思把这种人和物的颠倒的实质,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一方面,商品这个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物的人格化”(23·133);另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通过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这是“人格的物化”(23·133)。

这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表现。而所有这些矛盾又是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流通中更加发展了。马克思指出:“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23·133)

作为价值物的资本也具有人格的物化这种性质。

资本实质上体现的也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

清扫领地名词解释: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农民土地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剥夺,也是各种剥夺农民土地方式中最残酷的一种。

清扫领地发生在圈地运动的后期,并同圈地运动交错地同时进行。

从十五世纪末开始,在英国,弗兰德毛纺织业的发展使羊毛价格迅速上涨,养羊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土地所有者开始圈占公有地和一部分耕地。圈地使英国的自耕农赖以生存的公有地和耕地被剥夺,自耕农迅速没落瓦解。

十七世纪中期,立法开始支持圈地,于是圈地以法令的形式进行,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巨大规模。到十八世纪中期,自耕农基本上被消灭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圈地运动进入了“清扫领地”时期。

工业革命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粮食需求增多,价格上涨,从而促使土地所有者进一步圈占公有地和把已圈占的土地改为资本主义的农场经营。自耕农消失后,在已圈占的土地上残存着三种劳动者:一是农业雇工,他们中很少部分是真正的雇佣劳动者,大部分在居住的小屋旁拥有几亩土地,在受雇于农业资本家时也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

二是小手工业者,他们一般也保有几亩土地,依赖手工劳动和少量土地维持生活。三是残存的独立小农,这些人是圈地的残存者,处于不可避免的没落中。所有这些人对土地所有者进行大规模农场经营是一种障碍。因此在合并农场、合理经营的口号下,土地所有者依靠暴力强迫他们与土地分离。

土地所有者把这些劳动者依以栖身的房屋成片地拆掉,夺取他们的土地。这些劳动者的土地所有权隐藏在封建招牌后面而得不到明确的法律保护,土地所有者可以依靠暴力把他们从土地上赶走,把小屋和人全部从领地上清扫掉。受到这个过程的影响,一些刚刚开始圈占土地的土地所有者把圈地和清扫合而为一,因而有着巨大的规模。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其他一些地区,有时把成片的村庄加以清扫。

封建土地所有权和氏族土地所有权一下子改变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到十九世纪中期,几乎全部土地都转到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手中,农民的土地被剥夺殆尽,他们绝大部分被赶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

清扫领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和确立创造了重要条件。清扫领地的结果扩大了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使农业引入了新的耕作技术,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批粮食;同时,大批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保证了工业雇佣劳动者的供给,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最后,这些劳动者与土地的分离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国内市场。但是,这一切都是以残暴血腥地剥夺农民为其基础的。马克思对此评论道:“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23·801)

人格化的资本名词解释:

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见23·343)。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要不断带来剩余价值,就要不断地运动,资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断的运动中,不停地吮吸活的劳动,不停地剥削雇佣工人,强迫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它所吸收的活劳动愈多,它的生命也就愈活跃。作为资本增殖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23·26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分析资本的总公式时,把资本流通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作了比较,指出,在G-W-G的运动形式中,货币已转化为资本,而且在流通中增殖了。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成为资本,资本也只有在这种运动中才能有价值增殖。从资本运动的内容看,资本的本性——价值增殖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它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马克思指出:“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

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23·174-175)这就是说,资本家的拚命追逐剩余价值的行为,只不过是体现了资本增殖自身的生活本能;资本家的主观意志,不过是体现了资本增殖的客观要求。因此,资本家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意志和行为,是由客观的经济关系,即资本的本性决定的。

人口的再生产名词解释:

人口新一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过程。

它通过世代更替,实现人口的延续和更新。

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只有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才能有人类的存在和延续。

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条件。没有人口的再生产,即没有人类本身的延续和繁殖,就没有“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46上·37),就没有社会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再生产具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方面,是指由人的生理特征产生的人口行为和人口过程的直接结果。属于这一范畴的有人口的出生、死亡以及人口的性别、年龄等。人口再生产的社会方面,是指人口再生产要通过一定的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来实现。而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又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受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影响或制约。

因此,人口再生产本质上是社会过程。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然关系,是由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各个社会历史阶段上的人口数量总是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所限定。不仅正常人口是由一定生产条件所限定,而且各个社会的“过剩人口”,也是为一定生产条件所限定的。马克思说:“社会的条件只能适应一定数量的人口。另一方面,如果说由一定形式的生产条件的扩展能力所设定的人口限制,随生产条件而变化,收缩或扩大,——狩猎民族的过剩人口与雅典人的不同,而雅典人的过剩人口与日耳曼人的不同,——那么,人口的绝对增长率,从而过剩人口率和人口率也会随生产条件发生变化。

因此,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的正常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过剩人口和人口加在一起,便是一定的生产基础可能产生的人口。

人口究竟能超出它的限度多少,这是由限度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

”(46下·105-106)马克思所讲的决定人口的数量或人口限度的基础,指的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口再生产是从属于资本的需要的。马克思说:“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23·628)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律。尽管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规模是由工人人口量和劳动生产率程度决定的,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资本决定人口的再生产,资本的需要调节着人口。这是人口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观点出发,一切都是颠倒着表现出来的。工人人口量和劳动生产率程度既决定资本的再生产,又决定人口的再生产。这里却颠倒过来,表现为资本决定人口。

”(26Ⅱ·617)

日劳动的价值名词解释:

劳动力日价值的不合理的表现形式(见23·590)。

劳动力的日价值是根据工人的一定的寿命计算的、平均每日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日价值购买了劳动力,就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内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让工人劳动一个工作日。

工人劳动一个工作日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日价值的部分,就是资本家所攫取的剩余价值。假定一个普通工作日是12小时,劳动力的日价值是3先令,而这3先令是体现了6个劳动小时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工人劳动12小时创造6先令价值,资本无偿占有剩余价值3先令。这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关系来看的。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上,劳动力的日价值表现为日劳动的价值。似乎资本家是按照日劳动的价值购买了一个工作日的劳动,整个工作日的劳动都是有报酬的,资本家并没有剥削工人。

例如,资本家付给工人的3先令似乎不是6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而是12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

商品的出售条件名词解释:

即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条件。

撇开商品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根据第一卷第三章、第二卷第十四章、第三卷第十章的有关论述,商品出售的一般条件如下:

(1)商品应当具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某种社会需要,也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当是以社会有用的形式耗费的,应当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

(2)商品应当具有价值,不同的个别价值,必须平均化为一个社会价值,并且需要有一个可供商品生产者共同出售自己商品的市场。

(3)商品的生产数量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

如果一种商品的生产数量过多了,超过了社会的需要,就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

(4)商品从生产地点到销售市场必须有交通运输工具进行运输。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良,会绝对缩短商品的移动期间。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出售条件就取决于商品的生产条件。

商品的货币形式名词解释:

一切商品的共同的价值形式。

“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们使用价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23·61)

商品的货币形式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商品的价值形式最初是简单的价值形式,以后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也就是以贵金属(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金(银)在未成为货币之前,也是一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镶牙等。在成为货币之后,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其特殊的社会职能产生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因此,一个商品的价值用金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货币形式。

一个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23·113)

商品的金价格或银价格名词解释:

用金作为价值尺度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金价格。

用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银价格。

如果以金作为价值尺度,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同金本身的价值按相反方向变化。

金的价值提高,商品价格下降;金的价值降低,商品价格提高。如果以银作为价值尺度,情况亦同。

在国内流通领域内,只能有一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从而充当货币。“如果两种不同的商品,例如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一切商品就会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即金价格和银价格;只要金和银的价值比例不变,例如总是1:15,那么这两种价格就可以安然并存。但是,这种价值比例的任何变动,都会扰乱商品的金价格和银价格之间的比例,这就在事实上证明,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23·114)。但在世界市场上,金和银可以同时充当价值尺度。

有的国家以金作为价值尺度,有的国家以银作为价值尺度。

商品的绝对价值名词解释:

即劳动时间的凝结。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这是绝对的。“价值的绝对表现就是价值在劳动时间上的表现”(26Ⅲ·143)。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榨取剩余价值,所以,“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23·356)

商品的相对价值名词解释:

有两个含义:

(1)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并不是一个完全确定不变的量,而是一个可变的相对量。“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或它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商品所含的社会实体量的大小,即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所以各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耗费于、体现于、凝固于各该商品中的相应的劳动量或劳动额来决定的。”(16·137)

(2)指一种商品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价值。

一种商品的价值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必须通过另一种商品相对地表现出来。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就是用1件上衣表现20码麻布的相对价值。在上列价值表现形式中,“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

”(23·62)

货币产生以后,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就表现在货币上,那就是价格形式。“一种商品(如麻布)在已经执行货币商品职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简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形式。”(23·87)

关于商品相对价值的上述两重含义,马克思在第四卷第三册曾明确指出:“相对价值,第一,指价值量——不同于是价值这种质。因此,后者也不是某种绝对的东西。

第二,指一种商品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的价值。”(26Ⅲ·142)

商品的形态变化名词解释:

也叫商品形式变换,就是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又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

商品形态的总变化表现为商品流通。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三章分析商品形态变化,是为了说明商品流通。

商品的形态变化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

在物物交换的场合,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同一交换过程既是换出自己产品的社会过程,又是换进别人产品的个人过程。这个矛盾经常使交换无法进行。货币的产生虽然解决了物物交换过程中的困难,但没有扬弃这个矛盾,而是创造这个矛盾在其中运动的形式。

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就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形态不断变化,由商品的形态转化为货币的形态,再由货币的形态转化为商品的形态。

商品形态变化是为买而卖的交换过程,其公式是W-G-W。这个运动包含着W-G和G-W这两个阶段的对立运动。

W-G即卖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商品如果不能卖出去,不能使原来的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从而商品所有者就会亏损甚至破产。

但是,要实现这个转化又很困难,是一个“惊险的跳跃”(23·124)。首先,商品能不能转化为货币是很难的。

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带有很大盲目性,不可能精确地估计社会需要。

第二,即使有所估计,但实际情况总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可能估计错误,使生产出来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

第三,社会需要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商品生产者墨守成规,商品的陈旧了的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要。第四,社会需要是有限度的,同时,存在着竞争者。所以,可能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

其次,商品能换到多少货币也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变化的。第二,即使某种单个商品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这种商品的总量仍有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决定和实现的劳动时间,不只是指生产该商品时在生产上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且还指在社会劳动总量中应当分配在该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只有符合社会总劳动对该商品生产部门所分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价值才能完全实现。

G-W即买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有货币就可以买到商品,所以,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由于G-W,即买,同时就是卖,即W-G,因此,一种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同时就是另一种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

而且,卖一次往往就要买许多次,买各种各样的商品。

这样,一种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就是许多其他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

W-G和G-W这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运动组成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所有者的两个对立的社会过程完成的,并反映在商品所有者充当的两种对立的经济角色上。作为卖的当事人,他是卖者,作为买的当事人,他是买者。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包含四个极和三个登场人物。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形成一个商品循环的两个形态变化,同时是其他两个商品的局部形态变化。同一个商品开始它自己的形态变化的系列,又结束另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

“可见,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23·131)

商品过剩名词解释: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种现象,是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一种重要表现。

一般表现为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许多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大批工人失业等。

商品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一方面,拚命扩大生产,使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又拚命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从而使广大劳动群众的购买力相对缩小。

因而,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形成商品过剩的危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548)

危机中的商品过剩,不是一种或几种商品过剩,而是普遍的商品过剩。“危机(因而,生产过剩也是一样)只是包括了主要交易品,就会成为普遍性的。”(26Ⅱ·577)

商品的生产过剩包含在资本生产过剩之中。“资本是由商品构成的,因而资本的生产过剩包含商品的生产过剩。”(25·286)商品过剩达到一定点,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

商品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

也就是说,生活资料和现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够体面地、象人一样地生活,生活资料还是生产得太少了。对于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的就业来说,生产资料生产得不是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全部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生产效率最大的情况下劳动,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还很不够。也不是财富生产得太多了,而是资本主义的、对抗性的形式上的财富,周期地生产得太多了。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偏离名词解释:

商品价格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的现象。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商品的价格和商品的价值量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价格以价值为中心,由于受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就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偏离。

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量偏离的可能性来自价格形式本身。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商品自身是无法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它只有靠别的商品才能表现。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商品内在的必然性就表现为商品同在它之外的货币的交换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又可以表现为比它或大或小的量。例如,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低于其价值;需求大于供给,商品的价格就会高于其价值。

“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23·120)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偏离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从单个商品看,或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看,由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但是,价格的变动始终是围绕着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从长期趋势看,价格的上涨和下降会相互抵销。

“供求关系一方面只是说明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是说明抵销这种偏离的趋势,也就是抵销供求关系的影响的趋势”(25·212)。“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是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应当从这个规律出发来说明偏离,而不是反过来,从偏离出发来说明规律本身。

”(25·209)

价格与价值不仅存在量的偏离,而且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以致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

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例如良心、名誉等等,但是也可以被它们的所有者出卖以换取金钱,并通过它们的价格,取得商品形式。因此,没有价值的东西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这是一种虚幻的价格形式。但这种虚幻的价格表现又能掩盖实在的价值关系及其派生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指数名词解释:

商品价值量的相对数,即商品价格。

马克思说:“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量的指数”(23·125)。

经济学上讲的指数,一般是表示社会经济现象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通常是以一定的数作为基础数,然后拿另一个数与这个基础数相比,所得出的相对数,就叫做指数。

商品价值量的指数,就是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拿货币与这个商品的价值量相比所得的相对数,也就是用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即商品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量要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才能表现出来。但是,商品的价格不一定和商品的价值量完全相等,它可能高于商品的价值量,也可能低于商品的价值量。“虽然价格作为商品价值量的指数,是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但不能由此反过来说,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的指数必然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23·119-120)

商品交换规律名词解释:

商品之间等价交换的规律。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23·188-189)

等价交换就是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各种商品按其价值进行的交换,即等价物的交换。”(26Ⅰ·38)在货币出现之后,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因此,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同价值相一致。

要使商品互相交换的价格接近于它们的价值,需要以下条件:第一,不同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纯粹偶然的或仅仅是临时的现象;第二,商品的生产量与需要量大体一致;第三,没有任何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

等价交换规律,并不是说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而是指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但是,从一个较长时期的趋势来看,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会相互抵销。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和与商品的价值总和相等。

“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25·181)

商品经营资本名词解释:

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形式,商业资本——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出现了商品流通,随着就出现经营商品的资本,它是最早的资本形态之一。古代的商品经营资本以贱买贵卖来增殖自己,它主要剥削小生产者。

近代的商品经营资本依附于产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平均分配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中顺次采取货币资本G、生产资本P和商品资本W′三种形式,并完成不同的职能。

整个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G-W…P…W′-G′。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第二卷假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实现职能,即商品的出售W′-G′,都由生产资本来完成。

到了第三卷,逻辑的叙述就由产业资本扩展到商业资本。“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由分工给予特殊种类资本家的职能,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25·298)由于商品的买卖总有一部分直接在产业资本之间进行,商品经营资本只能是商品资本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商品经营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G-W-G′,是由产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特殊阶段(W′-G′)派生出来的:

产业资本出售商品W′-G′,从它的对方来看,是商品经营资本的购进商品G-W。这一运动使商品资本由产业资本转到商业资本,并由商业资本代替产业资本最后实现商品的价值。商业资本的运动还必须有W-G这第二形态来补足。

因此,总的来说,“同一件事情,对生产资本家来说是W-G,即他的资本在商品资本这个暂时形态上的简单职能,对商人来说却是G-W-G′,即他所预付的货币资本的特殊增殖过程。”(25·302)不过,单有这样的转手,还不足以使商品资本成为商品经营资本。例如,产业资本家委派代理人直接经营销售业务时便是这样。要使商品资本在商品经营资本形式上取得独立资本的形态,商人必须自己预付货币资本,在商品买卖过程中进行价值增殖。

所以,商品经营资本不仅具有商品资本形式,而且具有货币资本形式,并且主要采取货币资本形式。

商品经营资本运动又反作用于产业资本运动。

只要商业资本不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社会有如下的效益:(1)由于分工,专门用在买卖上的资本(包括专门为购买商品预付的货币和流通费用),会比产业资本家亲自去经营时更小一些,从而有更多的资本用于生产剩余价值。(2)它缩短职能资本的流通过程,加速资本的周转。

(3)就全部商品经营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关系来看,商品经营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以预付货币资本为特点的商品经营资本,它在流通中的功能,类似货币在流通中的功能。如果同一个商业资本,在不同的周转中依次把不同的商品买进和卖出,它作为货币资本对商品资本完成的功能,就和同一枚货币在同等时间内的多次流通对商品完成的功能相同。商品经营资本的必要数量与它的周转速度成反比。

商品经营资本周转越快,总货币资本中当作商业资本的部分就会越少;反之,就会越多。商人预付的货币资本的流通速度,一方面取决于再生产速度和不同生产过程互相衔接的速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消费的速度。商品经营资本如果和信用制度结合在一起,同量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资本还会更加减少。

总之,“商人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就是说,它不直接创造它们。但既然它有助于流通时间的缩短,它就能间接地有助于产业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增加。既然它有助于市场的扩大,并对资本之间的分工起中介作用,因而使资本能够按更大的规模来经营,它的职能就会提高产业资本的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资本的积累。

既然它会缩短流通时间,它就会提高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利润率。既然它会把资本的一个较小部分作为货币资本束缚在流通领域中,它就会扩大直接用于生产的那部分资本。

”(25·312)

商品流通的媒介名词解释: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作为媒介的。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

“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23·134)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由于在商品流通中只起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只是当作自己的符号来执行职能,因此,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可以由符号来代替。这就为辅币的产生和用纸币代替铸币提供了可能。

“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23·145)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名词解释:

指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从商品流通的公式W-G-W中,可以看出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是商品交换商品(W-W),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

从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即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利益。通过交换,双方所重新占有的不是他原来的商品,而是另外一种价值相等但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

双方都让渡了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得到对自己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但是,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不涉及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从交换价值来看,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

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形式名词解释:

从商品流通公式W-G-W,即商品-货币-商品中,可以看出商品流通的经济形式,就是先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再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每一种商品经过形态变化以后,都退出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只有货币不断离开出发点,继续留在流通流域。“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23·167)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名词解释:

商品流通中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

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首先是由商品量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即商品价格总额,与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因而,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是: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商品流通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低,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手段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手段量就会减少。

马克思指出,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条件下,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为已知,流通的货币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销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 到期的支付总额-互相抵销的支付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如果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这个因素考虑进来,货币流通量必须等于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加上处于贮藏形式的货币量。

货币在流通中反复使用是会被磨损的,每年必须有相应数量的货币材料去补偿被磨损的部分。同时,商品流通总量的增加如果没有因流通速度加快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扩大而抵销时,货币材料的生产也必须与商品流通量的增加相适应。

所有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关于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规律,决不会因为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性质而发生变化。马克思说:“当一个x×1000镑的商品量要流通时,不论这个商品量的价值是否包含剩余价值,不论这个商品量是否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这个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决不会因此有所改变。”(24·369)

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名词解释:

指劳动时间。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23·112)

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货币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职能就表现为用金来估量各种商品的价值,把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品的价值都变成同名的量即金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但是,各种商品能够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货币,而是因为一切商品当作价值实体,都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们本身具有相同的质,从而在量上可以比较。

所以,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内在尺度,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不过是商品价值内在尺度的表现形式。

商品让渡名词解释:

即商品从一个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所有者手里。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让渡是通过货币实现的。

由于价格形式本身预示着商品必须在货币形式上实现它的价值,因此为取得货币必须让渡商品。同时,价格形式本身也表明了实现商品价值必要的货币量,从而为商品让渡提供了可能。所以,“价格形式包含着为取得货币而让渡的可能性和这种让渡的必要性。”(23·122)

商品的让渡可以是商品的让渡同它的价格的实现直接结合起来,也就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可以是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也就是先交货后付款,或者先付款后交货。“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一个商品所有者可以在另一个商品所有者作为买者出现之前,作为卖者出现。……有一些商品例如房屋的使用权是出卖一定期限的。买者只是在期满时才真正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他先购买商品,后对商品支付。

”(23·155)

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名词解释:

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也就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最发达的、最普遍的、包罗万象的私有制的商品生产。马克思说:“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24·127)。“资本主义生产是作为生产的普遍形式的商品生产”(24·133)。“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必然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24·43)。

“商品生产,或者说,作为商品的产品生产,只有在资本的基础上才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才触及产品的实质本身”(26Ⅲ·347)。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马克思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一切生产都会变成商品生产”(25·347)。资本主义生产“在它的整个范围内都是商品生产”(25·717)。

商品生产的“绝对形态即资本主义生产”(25·718)。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从封建社会内的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打破了行会制度的束缚,商品生产者互相进行竞争。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他们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也就有多有少,但在出售商品时必须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依照大体相同的价格出售。这样,在竞争中,少数生产条件优越的生产者就能赚钱,发财致富,从而雇用工人,扩大生产规模,成为资本家。而多数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就会亏本,甚至贫困破产,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这种两极分化,逐渐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产生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24·44)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除了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外,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说,有两个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2)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而不是归工人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23·221)“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23·223)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征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劳动力也成了商品。从而,工人成为雇佣工人,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是:生产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然后劳动力在资本家手中只作为他的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来执行职能。”(24·427)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23·295)。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

第三,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化了。

“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不再表现为直接劳动者的财产,而是相反地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尽管首先表现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25·296)劳动也社会化了。“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25·296)

第四,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与世界市场分不开的。“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23·167)“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25·126-127)

第五,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统一分配社会产品。

但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种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3·831-832)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名词解释: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或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即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互相对立的商品所有者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只能按等价进行交换。

所以,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实际上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所有权建立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上,因而所有权和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等价交换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只要劳动力一旦变成商品,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必然要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也就是以等价交换为形式,而以无偿占有为实质。“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表现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因为,第一,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第二,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额。

”(23·640)

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是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应用,并没有违背这个规律。

首先,从劳动力的买卖看,资本家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转化为资本,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则购买劳动力。工人取得自己商品的价值,从而把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让渡给资本家。资本家就把这已归他占有的劳动,同另外也归他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转化为一种新产品,因而这个新产品在法律上也归他所有。

所以,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劳动,从而占有新产品,正是应用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其次,从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看,在新产品的价值中,包含着已被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这是通过工人的具体的有用劳动,才能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去的。劳动力必须提供这种有用劳动,才能卖得出去。

因此,工人的有用劳动所实现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也是资本家应用商品所有权规律的结果。

最后,从剩余价值看,在这个新产品的价值中,除掉包含劳动力价值的等价以外,还出现了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之所以出现,是由于按一定时期出卖的劳动力的价值,低于它在这期间被使用后所创造的价值。工人得到付给他的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因而让渡了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和任何商品交换都是一样的。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23·641)这是因为交换规律只要求彼此出让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相等。

这一规律甚至从来就要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而且,交换价值同消费无关,消费是在交换结束后才开始的。

总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完全符合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权的。“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23·644)

商品市场的行情名词解释:

指商品的价格状况。

例如,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三章说:“最后,它们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是在这样的场合:不是要买或是要支付,而是要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同时,商品市场的行情或者要达到的目的本身,不容许这种转移以商品形式实现。”(23·164-165)这里所说的商品市场的行情,就是指商品的价格状况。如甲国的商品价格高于乙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把财富从甲国转移到乙国,转移商品就不如转移货币。

商品市场的行情,有时指商品市场的状况。

例如,马克思在第二卷说:资本家“必须形成一个准备资本,以应付价格的变动并等待买卖上最有利的行情”(24·137)。“如果产品的市场价格只是由于偶然的行情变化而下跌,以后又提高到它的正常的水平,那买者就会直接得利。”(24·325)

掌握商品的市场行情,对于商品的销售、流通期间的缩短以及利润的获得都有重要意义。

商品体名词解释:

以使用价值形式出现的商品的物体。

商品体本身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寓于具有许多物质属性的商品体之中的。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23·48)

各种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多种多样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生产这些商品的不同的具体劳动,形成社会分工。

各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3·57)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形成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在商品生产社会中,寓使用价值于其中的商品体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学名词解释:

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科学。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23·48)商品学具体地研究商品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商品的外形、结构和物理机械性质,商品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其他性质等;研究商品质量在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各种外界因素对这些变化的影响。在全面地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商品学要进一步拟定商品的质量指标和检验方法,确定最适宜的包装、储存和运输的条件和方法,探明商品合理利用的方法以及改善和提高商品质量的途径,研究商品的科学分类和标准化的问题。商品学的研究需要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农艺学、工艺技术学、微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也与政治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有一定的联系。

商品资本的循环名词解释: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形式之一。

它从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出发,通过商品的出售,取得相应的货币(G′),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进而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W)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P),然后进入生产过程(…P…),经过生产过程,再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使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W′),如此完成一次循环。循环的全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W′-G′-W…P…W′,

也可简化为W′…W′。

如果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终点的W′要大于起点的W′,因而应当用W”来表示。即:

W′-G′-W…P…W″,

也可简化为W′…W″。

商品资本循环同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相比较,有两个区别:第一,流通阶段在循环中的顺序不同。商品资本循环,是以包含两个相互对立阶段的总流通开始的;而在货币资本循环中,流通的两个阶段为生产过程所中断;在生产资本循环中,总流通过程只是再生产过程的媒介。单从流通的形式来看,在G…G′中,流通形式是G-W…W′-G′=G-W-G。相反,在P…P和W…W′中,流通形式都是W′- G′·G-W=W-G-W,表现为简单流通形式。

第二、循环的起点不同。

在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反复循环中,即使是以扩大规模更新,每次新循环的起点仍是G或P,而不是G′或P′;在商品资本循环中,即使是以相同的规模更新,每次新循环的起点也必须用W′而不能用W来表示。“商品资本的循环不是以资本价值开始,而是以商品形式上增大了的资本价值开始,因而它一开始就不仅包含商品形式的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剩余价值的循环。”(24·102)

从上述的区别中可以看出,商品资本循环有如下特征:首先,起点的W′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

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循环的起点,是原来的、待增殖的资本价值,只有在商品资本的循环中,起点才是已经增殖了的资本的价值。它一开始就体现着资本关系,并贯彻于整个循环过程。然而,作为商品资本循环起点的W′必须为社会所消费,才能实现其中的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因此,在W′…W′形式中,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则成为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这一点,也正体现了商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它造成一种错觉,好象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价值增殖,而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以后,即分解为资本的运动和收入的运动,一部分产品构成再生产基金,另一部分产品构成个人消费基金。所以,商品资本循环不仅包括社会产品的消费,而且也包括社会产品的分配。

其次,中间的商品表现为生产的前提。在G…G′中,循环能否扩大,取决于有多少剩余价值进入更新的循环过程。在P…P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变动,会直接影响再生产的规模。例如,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降低,更小的资本价值可以代表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反之,增大的资本都代表物质规模缩小的再生产。

而在W′…W′中,不仅生产要素的价值变动会影响再生产规模,并且循环中第二个W(A和Pm)重新表现为生产的前提,而其中Pm的大部分又是作为另一个产业资本的W′生产出来的。因此,W′的社会存在就成为再生产过程经常性的前提。

再次,终点的W′是生产要素现实变化的结果。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共同点是,资本开始循环时的形式,就是它结束时的形式。

而结束形式又是循环中前一种职能形式的转化,G′是W′的转化形式,P是G的转化形式,W′是P的转化形式。不过,在W′…W′中,一是这种转化不仅关系到资本的职能变化(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且也关系到价值量的差别(W′中包含了剩余价值);二是这种转化不是流通过程单纯形式换位的结果,而是生产资本各组成部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现实变化的结果。

商品资本循环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它具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形式。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可具体化为:

在这个公式里,中间的W出现两次:一次是,其中Pm是卖者手中的商品,另一次是w-g-w中的后一个w,它也必须作为商品存在。

可见,商品资本循环要以别人所有的商品为前提,因此,这种循环本身就要求我们不仅把它看作是一切单个产业资本共有的运动形式,而且看作是各个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同时,在商品资本循环中,既包括资本价值的运动,也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资本流通,也包括一般商品流通。“这个循环的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这个循环已经超出它作为一个单纯单个资本的孤立循环的范围。”(24·114)它实际上已经包含着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了。

在资本循环中,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是单个资本循环的前提,又受这种循环的制约。因而要把握住商品资本循环这种循环形式的特征,仅仅指出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弄清楚一个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同其他单个资本形态变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资本的形态变化同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关系。因此,在分析单个资本循环时,总是以G…G′或P…P为基础,而在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时,则必须以W′…W′的形式为基础。

马克思在高度评价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分析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表》时曾指出:“W′…W′是魁奈《经济表》的基础。他选用这个形式,而不选用P…P形式,来和G…G′(重商主义体系孤立地坚持的形式)相对立,这就显示出他的伟大的正确的见识。”(24·115)

商业费用名词解释:

流通费用的独立化形态。

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马克思先在第二卷第六章叙述了产业资本在流通中所消耗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分两类:一类为购买和销售商品而支付的费用,即纯粹为转化资本价值形式支出的纯粹流通费用,它不创造价值,是由剩余价值来补偿的费用;另一类是使用价值的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是生产性质的流通费用,它作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由商品实现的价值来补偿。

当着产业资本循环中一部分流通费用独立化为商业费用以后,这两类费用的性质并未改变。只要商人资本限制在必要限度以内,差别就只在于:由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职能的划分,会出现流通费用的集中,从而使这项费用得到节约。

其次,如果运输和保管的活动也完全独立化,这些活动就和商人业务完全分开,商人向运输业者和仓库主人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就“好象是商人在购买商品时预付的,因此,对商人说来,它们会加入购买价格”(25·322)。这样,待考察的就只是纯粹的商业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它无论在产业资本家手中,或者在商业资本家手中,都是作为预付资本支出的。因此,纯粹的商业费用也是商业资本的组成部分。

其中,物质上的经营费用类似生产资本中的不变资本c,为区别起见,把它记作K;人工上的经营费用类似生产资本中的可变资本v,也为了表示区别,把它记作b。

如果再把预付在进货上(按购买价格计算)的资本记作B,那么,商业资本=B (K b)。

商业费用(K b)加入商业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要素是由流动资本构成的,它就全部作为追加要素加入商品的出售价格,如果这个成本要素是由固定资本构成的,它就按照自己损耗的程度,作为追加要素加入商品的出售价格”(25·321)。

不过,纯粹的商业流通费用是非生产性费用,不会形成商品价值的实际增加。它由社会剩余价值来补偿,并在商人进销差价中实现这种补偿。

商业费用作为商业资本不仅要得到补偿,而且还要增殖。商业资本作为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也要取得平均利润。

商业费用虽不参加剩余价值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到平均利润的平均化,因此,“这整个追加资本不管是流动的还是固定的,都会参加一般利润率的形成”(25·321)。这样,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P′,就由简单公式——剩余价值社会总和∑m÷生产资本社会总和∑(c v)——被补正、被修正为复杂公式。假定产业资本总和为720c 180v=900,商品总价值=720c 180v 180m=1080;又假定商业中用于买卖的资本B为100,商业费用∑(K b)为50,则平均利润率为:

因此,商业的购买价格(工厂的出厂价格)为900 900×12.38%=1011.43。商业的出售价格=购买价格B B的利润 (K b) (K b)的利润=1011.43 100×12.38% 50 50×12.38%=1080。

从这里可以知道:(1)商品的总价值1080已由产业部门创造出来,商业部门的出售价格也只能按1080实现。(2)商业费用和商业利润只能由产业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180m来补偿。(3)用于购买商品的预付商业资本B(100)之所以能购买1011.43商品总价值,只是因为它年周转了10次以上(=1011.43÷100=10.1143次)。(4)在这个价格中,B只加进自己的利润,商业费用(K b)则不仅加进自己的利润,而且加进它自身。

对产业资本来说,流通费用看来是并且确实是非生产费用。对商人来说,流通费用表现为他的利润的源泉,在一般利润率的前提下,他的利润与这种流通费用的大小成比例。因此,投在这种流通费用上的支出,在商人看来,就好象是一种生产投资。

商业价格名词解释:

商人出售商品的价格。

它是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比例规律规定投入各特殊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它通过需求关系、竞争最后决定出售价格,也就是决定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参阅第三卷第十章)

假定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合乎比例,也就是假定价格与价值一致,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会经过种种转形最后表现在商业价格上面。

价值首先转形为生产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k)加产业平均利润。在商人介入以后,由于商业资本具有实现剩余价值的功能,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也要取得平均利润。“因此,全部商品资本的实际价值或实际生产价格=k p h(在这里,h代表商业利润)。所以,……就全部商品来看,产业资本家阶级出售全部商品的价格,小于这全部商品的价值。”(25·318-319)更进一步来看,商人为了从事商品经营业务,除了要预付货币资本(B)用作买卖商品,还要预付流通费用。

假定生产性流通费用和它的相应利润,由商人支付给运输业者和保管业者,因而可以看作加入商人的购买价格(也就是商人的成本价格)k p;再假定纯粹流通费用中的物质上的经营费用为K,人工上的经营费用为b,这样,生产价格实际应该等于k p (K b) B的利润 (K b)的利润,即等于包括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在内的购买价格(k p) 纯粹流通费用(K b) 商业利润〔h,即(B K b)的利润〕。

从商业价格这个构成来看,B已经转化为购买价格k p,它只加进自己的利润,再不会加进任何部分;商业费用(K b)则不仅加进自己的利润,而且加进它自身。

商人的出售价格不仅要实现生产价格,而且还要实现地租。

商品生产和流通都离不开土地,产业部门所支付的地租会渗透到成本价格之中,因而会转移到商业成本价格之中;商业还因店房占用优越位置的土地需要直接支付地租,这些都要求在商业价格中得到补偿。因此,商业价格的完成形式最后等于k p (K b) h 地租。

商业价格内部构成一再追加,它的总和仍然等于商品价值的总和。

这是因为B (K b) h本来就在产业资本家手中存在,现在不过转移到商业资本家手中,地租则和纯粹流通费用一样,也由剩余价值来补偿。

表面上看来,地租好象使商品加价,实际上是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被扣除。

产业资本包含生产资本,它周转越快,产品就相应增加,剩余价值或利润也相应增加,产品的单价并不发生变化。与此相反,商业资本不包含生产资本,它周转越快,实现的商品数量就相应增加,商业利润却不发生变化。一定量的商业利润被分摊到更多的商品销售量上面,商品的单价就会因此下降。

价格由价值、由凝结在商品内的劳动时间决定,就产业资本来讲,还较为容易发现,但对于周转直接影响商业价格的商业资本来说,是不易发觉的。所以从商业资本的观点看,周转自身也好象是决定价格的要素,薄利多销就成为零售业者一条信守的原则。

并且,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商业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如果某个商人在竞争中使他的资本周转速度快于平均速度,商品的单价还可以进一步下降,他还可以取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总之,商业价格就它的社会总和来讲,不管包含哪些构成,总是和价值总和相一致;商业价格作为单价来讲,会因各个商人资本的周转不同,而有不同的竞争价格。

商业利息名词解释:

“即贷款人在商业界进行贴现和放款时确定的利息”(25·580),它是商业资本家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利息,是商业利润的一部分。

为了维持正常营业活动或支付到期的债务,商业资本家向银行要求贷款,或者要求银行对其手中未到期的期票或汇票进行贴现,银行资本家要按照市场利息率确定放款的利息或扣除未到期期票或汇票的贴现利息,这样确定的利息就是商业利息。

由于商业资本是职能资本的一部分,因而商业利息的变动与再生产周期即产业周期有关,与职能资本的利润率有关。在产业周期的萧条阶段,利润率极低,营业不景气,没有多少人贷款,因而利息率降到最低限度;随着复苏阶段的到来,利润率开始回升,营业状况回转,职能资本家为了购买商品,要求借贷资本,因而利息率超过它的最低限度,达到中等平均水平;在产业周期的高涨阶段,由于生产急剧扩大,利润率提高,职能资本家需要大量借贷资本,因而利息率大大提高,超过它的中等平均水平;到危机阶段,对借贷资本的需求达到最高限度,利息率也达到了最高限度。随着产业周期各个阶段的转换,利润率的变动,利息率也随之变动,因而商业利息也就随之相应变动。

马克思指出:“对商业利息(……)的变动来说,在产业周期中,将会出现一个阶段,那时,利息率超过它的最低限度,达到中等平均水平(然后超过这个水平),而这种运动就是利润提高的结果。”((25·580)

商业危机名词解释:

商品生产过剩所带来的危机。

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第一种形式。经济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危机。

商业危机的可能性来源于商品形态变化过程,即卖和买的分离。

这种可能性由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产生。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商品流通的系列中,一个人的卖就是另一个人的买,他的买又是第三人的卖,如果一个人卖不掉他的商品,他就没有货币去买,以后一系列人就不能卖,这就是商业危机形式及其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已经产生。

“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23·133)。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或者货币积累和现实积累,都会发生片面的大量买和片面的大量卖;生产无政府状态,又会使它们不平衡,从而增加了危机的可能性。

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从而商品流通已经通行于整个社会,才会成为现实。商业危机的实际情况是:资本主义是大量生产,它生产的商品除了直接卖给别的产业资本家以外,主要是卖给大商人(批发商)。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者看来,只要他的商品能卖掉,他的资本的循环就不会中断,并能扩大规模进行下去。至于他卖给大商人的商品是否为社会所需要,是否已经为直接消费者所买去,他根本不管它。

这时从社会来说,即使他的商品已经过剩,他仍然会盲目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从大商人看来,在表面处于繁荣时期,个个资本都在积累,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都有所增加,行情还在看“涨”,他大批进货进行投机,实际上生产已经过剩。“这时,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发现,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费吞没。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

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还没有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却已经到来。

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不得不给价就卖。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绝对无关。

同它有关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

”(24·89)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是通过商业危机暴露出来,而商业危机常常又以货币危机或信用危机为先导。

奢侈品名词解释:

必要消费品的对称,质高价昂的消费资料。

用作奢侈品的原料多是金银、珠玉、钻石等稀有珍贵物质。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劳动者能够超过必要劳动提供剩余劳动的时候,才会有奴隶主,才会有以后的封建贵族和资本家,才会出现专门供剥削阶级享受的奢侈品。“在古代各民族那里出现的奢侈品生产,是奴隶制关系的必然结果。”(46上·424)在资本主义社会,“年商品生产的第Ⅱ部类是由种类繁多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但是,按它们的产品来说,可分成两大分部类:(a)消费资料。它们进入工人阶级的消费,但因为它们是必要生活资料,所以也构成资本家阶级的消费的一部分,虽然就其质量和价值来说,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不同。为了这里研究的目的,我们可以把这整个分部类概括为必要消费资料这个项目。

……(b)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24·448)

社会地讲,第Ⅱ部类内部的两个分部类即必要消费资料Ⅱa和奢侈品Ⅱb的交换,是和第Ⅰ部类的交换交错在一起的。按第二卷第二十章例举数字有如下交换关系:

Ⅰ4000c 1000v (600 400)m

=6000

Ⅱa1600c 400v (240 160)m

=2400

Ⅱb400c 100v (60 40)m=600

可见,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必然会有以下交换关系:(1)在两大部类交换中,Ⅰ(v m)=(Ⅱa)c (Ⅱb)c;因此,投入奢侈品生产的(Ⅱb)c必须等于Ⅰ(v m)-(Ⅱa)c。就产品来讲,第Ⅰ部类资本家消费的奢侈品以(Ⅱb)c为限。(2)在第Ⅱ部类内部交换中,由于(Ⅱa)m中必须有相当部分作为第Ⅱ部类资本家的必要消费资料,只能用余下的部分和(Ⅱb)v交换,“因此,投入奢侈品生产的v,必须等于以必要生活资料形式生产的、m中和它的价值量相适应的部分,因而就必然小于这整个m,即小于(Ⅱa)m。”(24·453)就产品来讲,第Ⅱ部类资本家消费的奢侈品以Ⅱb(v m)为限。

从(Ⅱb)v只能在(Ⅱa)m的余下部分实现这一点可以得出结论:“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要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24·456)

资本家的奢侈支出,不仅用于购买奢侈品,而且用于支付奢侈的服务。那些为资本家服务的非生产劳动者,由于他们是资本家用奢侈支出的货币购买的,所以“这些工人本身相应地也是奢侈品”(24·456)。

每一次危机中资本家阶级都会暂时减少奢侈的支出。一些奢侈品卖不掉,Ⅱb部类就要紧缩生产,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随着失业,再加上一部分提供奢侈服务的非生产劳动者的被解雇,对Ⅱa(必要生活资料)的相应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也丧失了,从而又使Ⅱa的商品实现成为问题。

但是,在危机前夕即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这时就业增加,物价上涨,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工人甚至可以暂时买点奢侈品以及高档的“必要”生活资料。

社会产品名词解释:

直接产品的对称。

总体工人在分工协作的劳动条件下生产的共同产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具体劳动的形式在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同时也随之发展。

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便逐步取代了分散的、落后的小生产,同时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它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

作为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同一劳动者把后来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指出:“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

后来它们分离开来,直到处于敌对的对立状态。

”(23·555-556)当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发展了的时候,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就发展为由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共同进行的协作的劳动过程了。这时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中的各个成员由于进行有分工的协作,较为直接或较为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

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名词解释: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有规律性的过程,就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23·12)这种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就社会经济关系方面,还是生产的物质技术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它是一个由量变,经过局部质变,然后进入根本质变的过程,这就使经济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发展时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也就是说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志。例如,可以从劳动资料来划分。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23·204)也可以从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来划分。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24·44)马克思根据这一标志,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向前演进的不同阶段: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

此外,还可以从生产方式即劳动方式的角度来划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根据生产方式或劳动方式的不同,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在生产方法上它同以前的手工作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只不过它的生产规模比后者要大一些。

工场手工业的特点是在劳动过程中实行了分工,也就是说,它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因而它是比简单协作更为高级的协作形式。

工场手工业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在西欧国家大致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从十八世纪末期开始,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时期过渡。产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段。

聪少爱学堂,专注分享全网精准引流方法及自媒体赚钱运营干货。

聪少私人微信:80110557,暗号:8

送见面礼:价值980元自媒体运营与抖音热门教程礼包一份。

或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马上添加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于2021-07-04 19:18:41,由 聪少 发表!

转载请注明:农村副业是什么,农村副业 - 聪少爱学堂

评论区

表情

共4条评论

站内搜索

聪少简介

聪少爱学堂聪少
聪少爱学堂创始人,梅州市鹏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09年开始踏入互联网,10年互联网行业经验,资深自媒体人,自媒体优秀导师,咪挺微商团对营销引流顾问,业务包含:精准引流技术/代引流精准粉,专业小红书,知乎,微博代运营。